天涯法律网 2010年1月22日上午,琼山区人民法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今天我院首次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也是全省法院系统举办的第一个“法院开放日”活动,60余名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记者走进法院参观浏览,一起见证了琼山法院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时刻。
畅渠道 认真回应诉求
1月22日上午9时许,院党组书记、院长郭朝阳同志正在接待来访群众。他认真倾听群众的讲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当群众讲完,他将对方倾诉的重点归纳出来,经核实无异,如果是当场能够给予解决的诉求,便与在座的相关业务庭庭长仔细商议,随后会及时给予群众答复,并征询其意见,进行商榷,直至对方满意;如果是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他则安排相关业务部门查明情况,及时办结。他叮嘱身旁的信访接待工作人员要与来访群众商定好信息回馈的联络方式,积极主动与群众联系,尽量让群众少跑路,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信访是群众评价审判工作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院党组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加强便民设施建设,改善接访条件,畅通“诉求通道”,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建立信访流程跟踪管理机制,切实做到服务为民。2009年,我院共处理群众来信125件,院领导接待群众来访370次745人,及时办结,及时反馈,未出现重复上访、缠访、闹访等现象,获得群众的高度评价。
细观摩 法庭不再神秘
1月22日上午9时许,我院行政法庭正在公开开庭审理黄某某、吴某某诉海口市某行政机关一案,三名审判人员身着法官袍高坐审判台上,书记员端坐电脑前认真做着庭审记录,一方当事人正在发言,另一方当事人神情严肃的倾听着对方的讲述,旁听席上坐满了前来观摩的群众。旁听的群众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进入法庭,第一次目睹庭审过程,虽然好奇不已,但被庭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染,安静的坐在旁听席上,饶有兴味的观看着正在进行法庭辩论。
“‘民告官’原来是这样。跟我原来想像的有些不同。”庭审结束后,一名男子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笑着说道,“现在我算是明白啦,只要有理有据,就没什么好担心的。”旁边一些群众听了他的话纷纷点头称是,虽然早就知道“民可以告官”,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民不与官斗”的传统观念在他们心中仍是根深蒂固,通过这次行政庭审现场观摩,让他们消除了一些顾虑,对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庭审结束后,仍有部分群众流连在法庭内,有的仔细打量着庭内的陈设,有的围着法官提问。面对群众的问题,法官微笑着耐心解答,在这样良好的互动中,法官不再感觉疏远,法庭不再显得神秘,“司法为民”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解民忧 加大司法救助
1月22日上午10时许,院内三楼大会议室正在隆重举行司法救助金集中发放仪式,对42宗执行案件的61位特困申请执行人集中发放司法救助金。此次受助对象均为刑事附带民事、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被害人及其家属,大多是被告人被判处刑罚后无赔偿能力,且被害人及其亲属生活极其困难,申请司法救助,经我院认真审核后决定实施救助的。这是我院继2009年12月2日在甲子镇甲子糖厂为192名特困申请执行人集中发放司法救助金后,又一关爱涉诉特困群体的重大举措,彰显了我院司法救助力度的不断增强,标志着我院司法救助机制的日益完善,意义重大。
多年来,“执行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法院工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满足,不断申诉上访,不仅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理念,我院将“执行难”作为突破口,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专门设立司法救助基金,用于缓解特困申请执行人的燃眉之急。
“在这里,我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资金,勇敢面对困难,重拾生活信心,迈向新的生活。”待救助金发放完毕,副院长曾小凡同志真诚的寄语受助群众,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有人露出笑脸,有人伸手拭泪,真情流露,会场的氛围变得温馨而热烈。
新年伊始,我院认真遵循上级法院文件精神,结合本院实际,在法律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走出去”的基础上,认真谋划,周密部署,精心打造我院首次“法院开放日”活动,将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请进来”,旨在通过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的了解,增强人民法院工作的透明度与公开度,真正做到“敝开一扇窗,法院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