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海南一大学老师志愿挂职琼山法院当心理咨询师
心理疏导打开离婚夫妻“心结”
  发布时间:2021-06-18 00:00:00 打印 字号: | |

image.png

△高丽娟为当事者进行心理疏导。

“两个双胞胎女儿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可是孩子她爸到现在一分钱也不出,这日子没法过了。”“他要是转账5万元过来,你要想清楚还要不要离婚。”6月17日,在琼山区法院家事法庭心理咨询室里,44岁的高丽娟对来法院打离婚官司的林女士做心理疏导工作。高丽娟是琼台师范学院的一名老师,从今年3月起志愿挂职法院做一名心理咨询师以来,对离婚的夫妇尽自己所能去解决法槌之外更人性化的问题,将更多人文关怀注入冰冷的法条中。

17日,再次来琼山区法院起诉离婚的林女士,在高丽娟面前述说丈夫的种种不是,她说到孩子时总是一脸的无奈。眼看一对双胞胎女儿就要上一年级,可上学的费用丈夫却至今不愿意出。她生孩子后一直在家里照顾孩子,没有外出工作,面对不愿承担起责任的丈夫,她更多的是责怪和不满,两人的感情已几近破裂。高丽娟对林女士一点都不陌生,今年3月林女士前来起诉离婚,她对林女士进行了30多分钟的心理咨询,引导她一点点打开心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最后考虑到为了孩子的成长,林女士决定不离婚,双方达成了和解。“我当时担心她后面情绪不稳定,还特意加了她微信,经常疏导她。”她说,林女士曾透露想要带着孩子轻生,让她很担心,现在她的状态好多了。

高丽娟是琼台师范学校的老师,也是学校的一名兼职心理咨询师。今年3月,她志愿挂职琼山区法院当做心理咨询师,高丽娟见过形形色色前来离婚的夫妻。有些当事人在调解或审判开始前,有紧张、愤怒、伤心或激动等负面情绪;有些在调解或审判中情绪激动,以至于语言过激,可能会出现行为失控;还有些当事人在审判或调解完后还有解不开的心结。高丽娟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和情绪,打开心结,让他们对婚姻生活进行反思,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这些都是法槌之外更人性化的东西,关系到当事人和家庭成员未来能否更幸福地生活下去。”

尽己所能为社会增加更多和谐音符

至今,经高丽娟疏导的离婚案件有30多件。她志愿去琼山区法院当心理咨询师的想法源于一则新闻。她曾在网上看到一名女子去法院起诉离婚后,在回来的路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对她触动很大。她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离婚的夫妻做点事,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乐观自信地继续生活下去。

在高丽娟的电脑里,一份4万多字的离婚案件心理疏导记录里详细记录了她和当事人的故事,这些对她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在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高丽娟教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法院的这些经历,更加丰富了她的视野。她说,会把这些鲜活的案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把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帮学生启迪人生,更好地走上社会。

法庭自从有了心理咨询师,琼山区法院家事法庭负责人杨新看到了柔性办案的效果。她说,琼山区法院家事法庭是全国家事审判改革的试点之一,家事案件涉及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等多领域,这些专业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来解决,将心理疏导工作融入到家事案件办案过程中,能让审判工作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做到“皆大欢喜”,给社会增加更多和谐音符。


来源:海口日报
责任编辑:琼山区法院管理员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法院网

联系我们

地址:

电话: